控虫资讯

蜈蚣的生物学特性及防制方法

  提到蜈蚣,我们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它那密密麻麻的腿,身子蜿蜒,无声游走,令人毛骨悚然。但我们真的认识蜈蚣吗?

  蜈蚣的生物学特性

  蜈蚣是唇足纲下蜈蚣目动物的统称。头部外包裹着几丁质外壳,具有1对触角和3对原生肢形成的口器;躯干部分为颚肢节、有足体节、肛生殖节。雌雄异体,具有抱卵孵化行为。
  蜈蚣惧畏日光,昼伏夜出,喜欢在阴暗、温暖、避雨、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。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,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、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、杂草、腐木阴暗角落里,夜间出来活动,寻食青虫、蜘蛛、蟑螂等。
  蜈蚣科常见种类有模棘蜈蚣、多棘蜈蚣、哈氏蜈蚣、少棘巨蜈蚣等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多棘蜈蚣         哈氏蜈蚣         模棘蜈蚣

    


  蜈蚣的危害

  中国自古就有“五毒”之说,蜈蚣、蝎子、毒蛇、壁虎和蟾蜍,是我国民间盛传的五大毒物,而蜈蚣历来都是“五毒”之首,连毒蛇和蝎子都排在其后,地位从未改变过,足见人们对其毒性的忌惮和恐惧。虽然它浑身是宝,既可以入药,又可以食用,但是人们对它还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。
  1、蜈蚣具有毒性
  蜈蚣咬伤会造成充血、发炎、发疱、皮下出血、水肿、表皮坏死和脱皮等外表状况,这会继发各种感染而导致其它的伤害,如败血症等。
  2、生活滋扰
  蜈蚣喜温暖、潮湿、阴暗的环境,白天潜伏于砖石缝隙、建筑物墙角边等阴暗角落,夜晚外出捕食,常见于卫生间、厨房等处,有时会进入卧室地砖缝,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。
  3、异物风险
  蜈蚣是肉食性动物,特别喜食各种昆虫,而食品加工厂容易孳生害虫,这些孳生地对蜈蚣来说,是理想的捕食地点。因此蜈蚣常在厂区出没,造成食品加工异物风险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蜈蚣咬伤后的伤口
  被蜈蚣咬了后,应当怎么处理?
  临床表现:
  小蜈蚣咬伤,仅在局部发生红肿、疼痛,热带型大蜈蚣咬伤,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,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。有的可见头痛、发热、眩晕、恶心、呕吐,甚至膻语、抽搐、昏迷等全身症状。
  (1)立即用肥皂水或3%氨水、5%~10%碳酸氨钠液冲洗伤口。蜈蚣咬伤的痕迹是一对小孔,毒液就是顺小孔流入的,所以一定要用碱性水反复冲洗,忌用碘酊或酸性药物冲洗或涂擦伤口。  
  (2)雄黄、甘草各等份研成粉未后,用茶油调匀涂患处。或用季德胜蛇药调成糊状,涂擦在伤口周围。或取新鲜蒲公英、扁豆叶、鱼腥草、番薯等任何一种,捣烂,外敷患处,有止痛、止痒、消肿的作用。  
  (3)疼痛剧烈者,可适当服些止痛片;经上述处理后,如果患处肿痛不消退,症状加剧,或全身症状严重者,应及时送医院治疗。
  蜈 蚣 的 防 制
  1、环境治理

  清理建筑物周围的砖石堆、草堆等杂物,消除蜈蚣室外生存的孳生地。保持建筑物内的干燥,及时通风,在阴雨天气,做好防潮湿的准备,以免给蜈蚣留下生存的环境。环境治理是防控蜈蚣最重要的一步,只有从源头上治理,才能有效的阻止其侵入室内。
  2、物理防制

  在蜈蚣经常出没的地点(如墙角缝隙、地砖缝、花盆周围等)放置粘板进行粘捕,消除一切蜈蚣侵入室内的可能性。对于进入室内的蜈蚣,可直接踩死或用工具拍死,清理出室内。
  3、化学防制

       化学防制既可预防蜈蚣侵入又可灭杀蜈蚣。具体防控措施有设置化学屏障、泼浇、孔洞灌注等。主要是在建筑物周围墙角、地缝、室内地坪、门外墙体、门窗洞等部位进行化学药剂的处理,使保护场所周围形成一道含有预防性质的药物屏障,以防止蜈蚣侵入。
  日常注意
 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,我们经常遇到蜈蚣侵入的困扰。蜈蚣不仅具有毒性,而且昼伏夜出,不经意间就会被其咬伤。因此,工作生活之余,了解蜈蚣的生活习性,学习蜈蚣的防控方法是十分必要的。我们应该增强意识,从细节做起,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,为群众构筑起一道安全防线,堵塞蜈蚣进入室内的一切途径。
  切记,捕捉蜈蚣一定要借助工具,不可徒手抓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