控虫资讯

“千足”之虫——马陆

      马陆长着一身的硬壳,还有好多小细腿,粗粗一看,和蜈蚣的长相确实有点相似。它和蜈蚣同属于多足类,但亲缘关系还有点远。蜈蚣属于唇足纲,而马陆属于倍足纲。顾名思义,“倍足”的意思就是马陆每个体节上有两对足,足的数量为蜈蚣的两倍。正因为它腿多,又被称为“千足虫”。

      虽然和蜈蚣长得像,腿还比蜈蚣多,可是马陆爬行的速度相对比较慢,至少比蜈蚣慢多了。另外,蜈蚣长着一对有毒的“毒牙”,有时会攻击人类,可是马陆没有毒牙,遇到外界刺激的时候只能分泌一些有臭味的液体,希望吓走敌人,或者把自己缩成一团,以求自保。

 

    


      马陆 Millipede

      马陆也叫千足虫、千脚虫、秤杆虫。是无脊椎动物,属于节肢动物门,多足亚门,倍足纲,体节组成。长约20~35毫米,暗褐色,背面两侧和步肢赤黄色。 

      昼伏夜出,多栖息潮湿耕地、或枯枝落叶堆、瓦砾、石堆下,行动缓慢,常成群游行。植食性,多食腐殖质,有时也损害农作物。当受惊动时,身体常卷曲成盘状。

      自卫时马陆并不咬噬,多将身体蜷曲,头卷在里面,外骨骼在外侧。许多种可具侧腺,用分泌一种刺激性的毒液或毒气以防御敌害。

 

    

      主要种类 Main types

      1、约安巨马陆

      体长圆形,表面光滑。长约12厘米,宽约7毫米,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,从颈板到肛节,约有体节64个。头部两侧有许多单眼,集合成2团,形似复眼。触角1对,有毛,长约5毫米。口器包括大小颚各1对,小颚愈合成为颚唇。体背面黑褐色,后缘淡褐色,前缘盖住部分淡黄色。颈板半圆形,深褐色。多栖于阴湿地区,食草根及腐败的植物,触之则蜷缩不动,并放出恶臭。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。

 

      2、宽跗陇马陆

      身体呈圆柱形,长26~30毫米,宽2.5~3.5毫米。雄性略小。由20个体节组成,可分为头、胸、腹三部,头部有1对触角,无眼,有侧头器;侧突不甚发达,侧突后有臭腺。胫节与跗节愈合成的胫跗节部宽大,是此种与同属其他种的区别点。栖息于山崖阴面有腐殖质的草丛中或树阴凉处。分布于甘肃、四川。

 

      3、山蛩虫

      山蛩虫,节肢动物门、倍足纲、圆马陆科,属于马陆的一种,也称“北京山蛩虫”,体长而稍扁,长约35毫米,暗褐色,背面两侧和步肢赤黄色。躯干计二十节。栖息潮湿耕地或石堆下、树木的背阴处,喜成群居,食腐殖质。也有伤害农作物的记录。分布我国各地。

 

 

    

      栖息环境 Habitat

      马陆性喜阴湿,一般生活在草坪土表层、土块、方块下面,或土缝内,一般白天潜伏,晚间活动。如遇到危害或马陆受到触碰时,会将身体卷曲成圆环形,呈“假死状态”,间隔一段时间后,复原活动。马陆一般危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和嫩茎、嫩叶。

马陆的卵产于草坪土表,卵成堆产,卵外有一层透明粘性物质,每头可产卵300粒左右。在适宜温度下,卵经20天左右孵化为幼体,数月后成熟。马陆1年繁殖1次,寿命可达1年以上。


      1、外环境草坪内:草坪内的杂草、枯枝等会给马陆提供良好的孳生环境,因此草坪内是马陆检查的重点地区。

 


      2、马路路牙及路牙与草坪的缝隙:马陆喜阴喜湿,同时较为光滑,且垂直的路牙也不利于马陆的爬行,因此,路牙与草坪的缝隙往往可以看到大量的马陆孳生。

 


      3、建筑物墙角处;建筑物墙角往往有大量腐败物堆积,通常也会吸引马陆到此安家。

    

      食性 Feeding habits

      马陆作为常见的土壤动物,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重要的分解者,主要以凋落物、朽木等植物残体为食,是生态系统物质分解的最初加工者之一。生活于腐败植物上并以其为食,有的也危害植物,少数为掠食性或食腐肉。多食腐殖质,有时也损害农作物。

 

      防制方法 Prevention and control

      1、环境治理

      及时清除杂草、枯枝和落叶等半分解凋落物,减少马陆的孳生数量。


       2、人工捕捉

      对侵入室内的马陆,可以采用清扫、踩踏、拍打、开水烫等方法进行灭杀。


       3、化学防治

      因马陆发生期,不会进行取食,故考虑化学杀虫剂触杀灭治方法。在马路路牙、墙面等有马陆活动的地区进行滞留喷洒;缝隙处进行孔洞灌注。




      千足虫不咬人,但触摸摆弄它时可分泌出能引起局部刺激的毒素,严重的可致明显的红斑、疱疹和坏死。皮肤中千足虫的毒性分泌物应该用大量肥皂和水清洗,但一定不要用酒精。若皮肤发生反应,局部可敷以皮质类固醇。眼部受伤者需立即淋洗,并应用皮质类固醇眼药水或软膏。